首页 千古滛帝海陵王 下章
节骨眼中的80后
 80后写手,说起来我并不认同这个称呼。

 只因为出生在80年代,只因为现在是15到24的年轻人?“80后作家”更像是“代沟”的代名词。

 可是目前为止我还是找不出什么适合的称呼,就暂且用这个词吧。

 因为出生在80年代,也没经历过什么苦难年代,基本上是在富足的生活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他们面对的不是贫穷、饥饿、战争,更多的是父母离异、人情世故、大人们的争权夺利和应试教育的迫。所以他们更在意精神上的足或空虚,似乎就是因此与80前那些“大人们”形成了代沟。

 上一代与下一代互相不理解,80前的“大人”对80后的孩子的精神世界的淡漠,使80后的孩子感到空虚与无助——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有个支柱可以依赖。于是一些80后的孩子们选择用写作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他们需要以此来获得存在感,于是那些反常的情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文字里:爱情的轻浮、亲情的淡漠、友情的虚假,似乎人世间所有的感情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似乎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在伪善躯壳包裹下的丑恶灵魂。越来越浓重的绝望气息开始从他们的文字中渗透出来。

 这中绝望气息的渗透另80前的“大人们”感到不安,他们惊讶地发现这已远不能用“早”这一词来形容这种现象。可他们又不愿意去承认这种现状是因为他们过分注重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层面而造成的、不愿意承认这些孩子开始反叛他们的思想控制。于是有的大人借此加以商业炒作的形式使那些孩子沦为他们的赚钱工具,“少年作家”似乎就等同于“摇钱树”,赚的却还是那些孩子们的钱——有几个80后的“大人”会愿意诚心诚意地去看他们的作品?就算有,也是为了针对这些孩子进行批判,说什么“无病呻”,担心他们成为“仲永之伤”,而不是针对这一系列的现象发出质疑,去认真思考——到底这些“80后写作”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到底这些“80后写手”是想要表达些什么?

 于是乎那些跟风的孩子,也就是真正的“无病呻”的孩子也久而久之地被成“有病”,那些真正想要写出自己内心想法的孩子在社会舆论(“大人们”的舆论)的批评下发起了反击。用什么?“我们唯一能拿出来以属于自己的东西炫耀的,只有生命。”生命是父母给的,说到底还不是自己的,何况那些“大人们”只“关心死去的孩子,而不关心还活着的孩子。”(或许吧,这是比较片面的过的说法)于是“我们唯一能拿出来以属于自己的东西炫耀的,只有思想。”80后的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文字承载着自己的思想,他们要人们知道他们的思想,要人们理解他们的内心。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80后写手”开始出书,开始在各种读物上都能找到他们的作品——那不羁的字句最终还是让80前的大人们震动了——从更深一层面的地方。

 我觉得这些“80后写手”确实存在着弊病,他们的文字文学功底往往令大人们感慨“后生可畏”,但思想上的“不成”最终暴了他们的弱点。这种不成不止是指“幼稚、天真”,还包括那些过分成,近乎于老甚至“死”的思想成分。动不动便是“死”、“爱”、“空虚”、“郁闷”、“孤独”一些很直白的偏向于颓废的字眼。当然,这也很直接地反映了现在80后的孩子们的内心中存在着的问题,“我们病了”,这是那群孩子最真切的语言。

 所以说那些80前的“大人们”也不能过分地去批评那些80后的孩子,更不要用“无病呻”这种用滥了的难听的词去“侮辱”他们。(说得不好听点,那些80前的大人们所谓的“无病”仅仅是“吃”,“穿暖”吧,他们似乎还没意识到一个人若要“不呻”地活下去可不仅是“吃”,“穿暖”的问题。)不要等到那些孩子说出“我用我的每一滴血来写作,当我的血尽时,便再也写不出什么,那便是我的死期。”这样的话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

 总之,“80后写手”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因素,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发展有关,与现今中国的家庭学校的教育观念有关,当然也与80后的孩子们自身的思想性格有关。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无论如何也请正视、重视它,并尽可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评论它。“80后写手”的产生,带给“80前的大人们”的不仅是各方面旧观念的冲击,也不该是赚取商业利润的商机,更不是茶余饭后的笑谈,而是人们对自身精神层面的问题的反思,是继那所谓的素质教育改革以来,一个更重大的社会问题。

 顺带一提,我,86年生,文笔陋。

 以上,个人意见。如有异议,批评指教。 M.eNVxS.cOM
上章 千古滛帝海陵王 下章